拯救櫻花鉤吻鮭
取材於「大同雜誌」87年01月號 / 作者:羽絲
被譽為國寶魚的櫻花鉤吻鮭,在台灣重經濟無法兼顧生態保育下, 正瀕臨絕種命運 ....
拯救櫻花鉤吻鮭──
櫻花鉤吻鮭
(櫻花鉤吻鮭,800x600,86.5KB)
台灣一向重視經濟開發忽略自然保育, 各地自然環境因開發而失去原貌, 導致動、植物及淡水魚的生活環境遭受嚴重破壞,面臨浩劫。 在大甲溪上游進行復育十年的國寶魚櫻花鉤吻鮭, 最近數量急遽減少,環保署長張隆盛相當沈重地表示, 台灣的櫻花鉤吻鮭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, 大家必須重視此一問題,否則只生活在台灣, 全世界僅存五、六百條的櫻花鉤吻鮭, 將從此消失在地球上!
陸封型魚類──


櫻花鉤吻鮭原和世界上寒溫帶地區的鱒魚、鮭魚一般, 出生在河流,然後沿溪河游到大海成長直到成熟, 再從大海回到原有河流,溯溪而至出生地完成交配、產卵。 但是,數百萬年前冰河時代,地殼劇烈升降, 台灣原本平緩的河川,因地形隆起而變得陡急, 有的河川溪谷或河口則被崩塌所阻,致櫻花鉤吻鮭無法游回大海, 變成終身生活在台灣寒冷溪流中的陸封型魚類。

分佈現況──


民國三十年代,在大甲溪上游支流, 如七家灣溪、雪山溪、有勝溪、南湖溪、合歡溪、司界蘭溪等溪流, 皆可找到櫻花鉤吻鮭,但是由於人們使用毒魚、炸魚等方式大量捕殺, 加上農業過度開發及水庫興建,破壞牠原有生存的自然環境,到了七十年代, 只有在七家灣溪不到七公里的河段,才可以發現牠的蹤跡。

人工復育國寶魚──


有鑑於櫻花鉤吻鮭具有研究台灣與大陸板塊地質關係的價值, 且身為冰河時期的活化石,卻面臨瀕臨絕種的危機, 政府乃於民國七十三年間將其列為珍貴稀有動物, 由行政院農委會在武陵農場內, 委託省水產試驗所鹿港分所進行人工復育, 並將之視為國寶魚。

民國八十一年,雪霸國家公園正式成立,武陵地區納入國家公園範圍內, 至此,櫻花鉤吻鮭的復育工作乃轉由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進行, 並同時在七家灣溪成立特別保護區, 由雪霸國家公園警察隊執行違法獵捕的取締工作,並嚴禁遊客進入。

必也正名乎──


文獻記載,櫻花鉤吻鮭是冰河時期的孑遺生物, 也是台灣在日本昭和時期發現的山中傳奇。 牠高貴有如溪中的皇后,在大甲溪的本流和支流, 都可見到牠們優游的身姿。

櫻花鉤吻鮭創造台灣第一個聞名於世的動物奇譚, 牠在台灣的破冰之旅,曾經讓世界魚類學界心驚, 正式的學名 (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) 更向世界說明─櫻花鉤吻鮭來自台灣。

 民國八年時,日本學者大島正滿曾以 「梨山鱒」為櫻花鉤吻鮭訂下第一個學名, 數十年來,一直受到世界學術界熱烈的討論, 其間,正式學名也有若干演變。到了民國七十四年, 日本渡邊正雄與 台灣林業試驗所研究員林淵霖, 發表有關櫻花鉤吻鮭學名修正的文章, 強調在台灣的櫻花鉤吻鮭與日本櫻鮭亞種的相異處, 並定學名,從此以後,台灣產櫻花鉤吻鮭的學名, 就被修定為帶有台灣(福爾摩沙)地名的亞種名,至今仍為學術界沿用。

櫻花鉤吻鮭的中文名稱共有十餘種,所指的其實都是同一種魚, 如台灣鱒、梨山鱒、高山鱒、次高山鱒、櫻鱒、台灣鮭魚、台灣鉤吻鮭、 台灣陸封型櫻鮭、石田氏鮭魚、三文魚、台灣馬蘇麻哈魚等。

生存條件嚴苛──


櫻花鉤吻鮭係溫帶的冷水性魚類,以水棲昆蟲及落水昆蟲為主食, 僅能活存於攝氏十五至十七度以下的清澈溪流, 對水溫相當敏感。 繁殖期在每年十月上旬至十一月下旬之間。

櫻花鉤吻鮭主要棲息在具有良好隱蔽的深潭, 或巨石嶙峋的深水區域;產卵則通常在深淵下方, 或靠近岸邊的淺灘、溪流底質主要由小型礫石和碎石組成之處。 屏東技術學院戴永褆教授指出,在七家灣溪研究觀察, 發現櫻花鉤吻鮭成群出現的環境包括:

  1. 上方有急瀨灌注的大型水潭;
  2. 靠岩壁或溪流轉折處所形成的深水區;
  3. 水壩上、下方形成的大水潭;
  4. 巨石後方的深水區;
  5. 水淺且水流較緩,底部平坦的區域。
生存空間飽受人為破壞──


櫻花鉤吻鮭近照 不過櫻花鉤吻鮭適合生存的環境,在民國四十九年中部橫貫公路通車, 中部開發呈現新興的契機後,人們進入大甲溪上游山區, 水庫與水壩的興建,福壽山與武陵農場等的開發, 均大量砍伐山坡地林木,致水土無法有效保持, 土石流入河床,造成砂石堆積,水量不足,以及水質污染等生態環境破壞, 在在對櫻花鉤吻鮭的生存造成威脅。

民國六十一年起,政府為了攔砂與防砂, 開始在七家灣溪與武陵溪興建攔砂壩,十年之內, 共在七家灣溪興建七座攔砂壩,武陵溪也有四座,且壩高都在十公尺以上, 最高的還高達十八公尺。攔砂壩工程興建時,都利用枯水期進行工程, 其中就曾經碰到新生鮭魚的生殖期、孵育期、成長期, 對於櫻花鉤吻鮭的存活,都會造成致命的影響。

其次,農業又拿走櫻花鉤吻鮭的水源, 農藥、化學(或雞糞有機)肥料等營養源,造成水質優養化, 均使生存環境惡化;再加上許多民眾在大甲溪上游, 以垂釣、手拋網、流刺網和毒魚方式捕捉魚類, 更使得櫻花鉤吻鮭生存面臨威脅。

屋漏偏逢連夜雨──


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,是櫻花鉤吻鮭除了在數量上明顯減少外, 因為颱風等天災所致,幼魚生長不易, 使得族群成魚與幼魚的結構發生變化。 被切斷封閉在各個攔砂壩間的櫻花鉤吻鮭,因為無法上游或往下游, 長期以來只能近親交配, 已經出現同質化的萎縮結果。雪霸國家公園更發現, 在溪中已經不容易看到小魚,推測鮭魚族群已經出現老化現象。

拯救櫻花鉤吻鮭──


天災加上人為因素,櫻花鉤吻鮭的棲地、生殖地, 已經消失了百分之九十以上,僅存適合生長的七家灣溪, 但仍飽受環境污染及人為干擾的生存威脅, 為了拯救此珍貴稀有魚類,未來應加強溪流兩岸的水土保持, 速謀攔砂壩負面影響的解決之道,對溪流內的棲息環境徹底改善, 以增加櫻花鉤吻鮭的生存空間。

櫻花鉤吻鮭小檔案──
學名: 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
(又名山鱒、台灣鱒、次高山鱒)
分類: 鮭目、鮭科
特徵: 身體側扁呈紡錘狀,背部青綠色, 腹部為銀白色,體側中央有橢圓形雲紋斑點, 口部斜裂而廣至眼睛下方。
主食: 昆蟲之水棲幼蟲。
分佈: 大甲溪上游之七家灣溪與雪山溪。


相關網頁:台灣特有野生動物